Skip to content
  • 關於本站
  • 求職常見QA
  • 原創文章
    • 1-履歷/面試/求職技巧
      • 履歷技巧
      • 面試須知
      • 求職須知
    • 2-職涯發展規劃
      • 職務/產業釐清
      • 職涯探索
      • 離職須知
    • 3-人資工作分享
    • 4-私人生活分享
  • 不只是人資 Logo 不只是人資 Logo 不只是人資 Logo
  • 履歷修改
  • 職涯引導
  • 課程講座
    • 履歷線上課程
    • 職涯探索工作坊
  • 關於本站
  • 求職常見QA
  • 原創文章
    • 1-履歷/面試/求職技巧
      • 履歷技巧
      • 面試須知
      • 求職須知
    • 2-職涯發展規劃
      • 職務/產業釐清
      • 職涯探索
      • 離職須知
    • 3-人資工作分享
    • 4-私人生活分享
  • 不只是人資 Logo 不只是人資 Logo 不只是人資 Logo
  • 履歷修改
  • 職涯引導
  • 課程講座
    • 履歷線上課程
    • 職涯探索工作坊
26 11, 2020
  • 中山人管豫萱老師
    【就讀心得】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
    Gallery

【就讀心得】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

By Miriam|2021-03-04T12:19:42+08:0026 11 月, 2020|Categories: 4-私人生活分享|Tags: 中山人管, 人資碩士|0 條評論

報考動機 成為人資後,我的第一份工作主要負責招募,當時的我,期許自己三年後會是一個 Full

閱讀更多
2 11, 2019
  • 【婚禮】Livia Bride 莉維亞~試穿過後就由奢入儉難的禮服 + 人人稱讚的婚紗照
    Gallery

【婚禮】Livia Bride 莉維亞~試穿過後就由奢入儉難的禮服 + 人人稱讚的婚紗照

By Miriam|2021-03-02T12:28:31+08:002 11 月, 2019|Categories: 4-私人生活分享|0 條評論

婚紗

閱讀更多
2 11, 2019
  • 【婚禮】零瑕疵超暖心夫妻檔 阿瓜婚錄 & 新秘Sunday
    Gallery

【婚禮】零瑕疵超暖心夫妻檔 阿瓜婚錄 & 新秘Sunday

By Miriam|2021-03-02T12:28:12+08:002 11 月, 2019|Categories: 4-私人生活分享|0 條評論

上圖是文定是迎娶儀式的造型 禮服是 Livia (介紹文在這)

閱讀更多

Not only HR also Facilitator.

加 Line 進行免費求職諮詢
付費服務 職涯引導/履歷修改
演講/專欄邀稿/合作邀約
Line : notonlyhr
Mail : notonlyhr@gmail.com

職涯引導原創人/全球職涯發展師

目前已經有1.8萬人在追蹤

notonlyhr

職涯發展引導師|職涯講師|履歷健診顧問
之前有透過 @nbcthegoodplace (良善之地) 討論過 soulmate即使存在,也不是用找的,而是要自己創造的
如同伯樂,需要靠自己向上管理,才會誕生,不會從天而降
今天也想透過 #未來媽媽 裡頭暖男工程師酒保 #吳大志 提到 “這世界又沒有一個人,擺在那邊叫做真愛” ,來探討 “適合自己的工作”
在職涯上找工作也是一樣,大家都想找尋適合自己的工作,但,不會有一份工作本來就適合你
如果你在工作中,有專業上程度不足的困難,沒有設法解決,沒有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你就不可能會擁有適合那份工作所需的能力
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不如意就放棄,那不可能會養成一份適合你的工作
/
適合,不是與生俱來,是後天養成
這也是為什麼透過人格測驗來找求職方向,仍不能滿足所有人的原因
/
即使你認為你很不適合現在的工作,想要換個領域,但是,你換領域就會適合了嗎??
我的職涯輔導一向以終為始,我相信目標跟企圖可以激發人的潛能,可以驅使人的動力
不論人格特質不符,專業不足,那都不是不可逆的事情~
/
每個人對於 “適合的工作” 的定義不同,因為每個人的需求不同
有些人認為,錢多事少離家近,就是適合他的
有些人認為,跟同事主管處得好,就是適合他的
不論對於適合的定義是甚麼
我只知道,沒有一份工作是本來就適合自己的
除非自己當老闆吧? 才能夠隨心所欲,否則領薪一族,只能在各種想要的條件終做取捨,只能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大公司的制度比較齊全、大公司的福利比較好、大公司分工比較明確、大公司的教育訓練比較完善…
如果你有以上這些認知,邀請你看完這篇…🙏
/
我職涯的第一份工作,公司上百人,是跨國企業,在業界算數一數二的,民國80幾年成立的,隸屬於某上市櫃金融控股集團,就資本額、市佔、人數、營業額跟品牌,在多數人印象中算大公司
我的第三份工作,公司也差不多百人,但不是集團,也沒有跨國,沒有上市櫃,社會評價中不算大公司
第四份,是某科技集團底下的軟體公司,公司近千人,跨國企業,有上市櫃,講出去別人會知道的公司,就多數人印象也算大公司
第五份,新創企業,我進去的時候公司三十人,成立六年,是有限公司,沒有上市櫃,就資本額、營業額、人數、市佔,都不算大公司
我這十年的職涯,還有活到現在的生活經驗,認真覺得大公司其實不大,小公司其實不小,一切都事在人為‼️
以下舉例說明
/
很多求職者說,目標是要進大公司,因為福利比較好,首先,何謂大公司? 品牌聲量? 資本額? 營業額? 市佔率? 知名度? 上市櫃? 人數???
再者,福利好跟公司大不大的關係是甚麼⁉️⁉️
我在第一份工作的年薪約16個月,當時還年輕,覺得蠻自傲,跟朋友分享之後,殊不知,她也16個月,她的公司沒上市櫃,知名度低,但公司很賺錢,而且,老闆很敢給!!! 除了年終其他福利也很好
我第三份工作,公司也超賺錢,錢多到不用 IPO ,還可以自己蓋大樓的那種
但是,老闆很摳,福利很差,我在年前離職的,有一位留下來的同事,能力跟績效都很好,年終只有一千塊
我在第五份工作,老闆為了留人跟搶人才,很敢給,就是那種打亂市場行情的新創 (當時是這樣,現在據說不同了)
我有個朋友現在自己開公司,公司只有兩個員工,底薪都是27K,但可以月領5~10萬
從財務管理跟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一家公司福利要好,前提是有賺錢,⚠️次要條件是「老闆願意給」
然而,並不是每個在社會認知中的大公司老闆都很願意分享利潤
/
也常遇到求職者從小規模的公司出來,想進大規模公司,是因為覺得管理制度比較”明確”
我第一份工作,所有制度都超不明確,而且是那種,你去問了之後,經辦也答不出個所以然。因為那個體系就是一切都作表面,沒有人認真去研究過管理制度🤷🏻‍♀️
重點是,即使管理制度不明確,公司仍可以賺錢,所以管理階層也不在乎,即使員工流動率高、員工都很不滿,但公司還是錢多多
舉個例子,遲到會被扣薪,但是全公司沒人知道被扣薪的標準,連人事都不知道🤦🏻‍♀️
我在第三份工作,任何規範公司都訂定很明確,有任何疑問基本上都可以在準則上找到答案,並且,當員工看不懂準則時,準則就會再被優化,這是老闆要求的
這也讓我在第五份工作當 HRBP 時,非常在意自己所訂的制度別人看不看得懂、明不明確,當時我在訂定業績獎金的時候,花了很多心思在把規則透明化
結論是👉🏻管理制度齊不齊全,跟大小公司無關,跟管理階層有關,如果管理階層根本不在意那些制度如何,可能十年才更新一次,可能只是形同虛設
/
也有許多求職者會認為大公司的教育訓練(制度)比較完善
首先,人數多的公司,確實,設有教育訓練制度的可能性比較高
但是,⚠️設有教育訓練“制度”,跟教育訓練“實施”,是兩回事
在我的第一份工作,因為是金融業,所以偶爾會有教育訓練
但是!!!!!只需要同事簽到+傳閱資料就好
換言之,不是真的有開課,有這個訓練規劃沒錯,但並沒有實施,因為部門主管不在意,所以只會表面應付高層
在我的第三份工作,教育訓練超級完善,報到第幾天要完成甚麼任務,要跟甚麼前輩學習,都有很詳細的規劃,也有全職內講的講師
我在第五份工作當 HRBP 時,有申請到小人提,也完整的訂定了外訓的補助費用規則,部門主管也很常提出想要給同仁怎樣的培訓資源
結論是👉🏻教育訓練完不完善,跟主管有很大的關係,即使公司有規定,如果主管擋掉,那也沒用
/
大公司的分工也不一定比較明確,要看主管願不願意當壞人
因為當你遇到很會推工作的同事時,你的工作就會變得很雜,就不明確了
雖然照理說,大公司要分工比較明確沒錯,但事在人為❗️
/
如果你追求的,是薪資福利好 或 管理制度齊全/明確 或 教育訓練完善,強烈建議不要從大公司、小公司去做判斷依據,著實不準
如果你追求的,是在大公司上班可以滿足自己的品牌虛榮心,那就沒衝突👌
如果你追求的,是有大公司的經歷比較好找工作,那,也算是個不健康的認知🤔
有大公司的經歷,確實,可以讓你的履歷被點開機率較高
但是,如果你在這個經歷中,沒有甚麼成就跟專業累積的話,並不會提升錄取率
此外,要提升履歷被點開的技巧,有很多,這不是不可逆的事情
/
講了那麼多,鼓勵大家可以去思考自己要的是甚麼,而不是一昧的用大公司小公司去做劃分
/
補充,新鮮人第一份工作要在大公司比較好還是小公司比較好?
我就要反問了「何謂比較好? 就哪個層面探討比較好?」是個人能力層面? 還是薪水層面? 還是???
正因為我自己待過大公司也待過小公司,產業多元,文化也都不同
所以我更體認到,大小公司的標籤都是沒有意義的

#職場 #產業 #公司 #就業市場 #就業輔導 #職涯規劃 #迷思 #工作 #上班族 #轉職潮
我剛出社會的時候,做了會計財務四年,接著被前同事挖角到企金業務一年,才轉人資領域到現在
這篇文章分享的角度,有我自己跨領域轉職的經驗,還有從人資角度看跨領域求職者的心得
/
在職場上一段時間之後,跨領域轉職除了需要硬實力的準備之外,若有先架構好心理準備,也會比較「安全」
/
首先👉🏻要給時間一點時間
需要被給時間的,不是你自己,而是「時間」‼️
不論你成長的速度如何,都需要讓時間慢慢累積、發酵,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變化快速的時代,人們已經很習慣在短期內得到回饋、看到成效,但是,剛踏入一個新的領域,就像小寶寶一樣,需要被給時間的不是小寶寶,而是時間,所以建議大家,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慢慢學習,會比還不會爬,就想要學跑來得好
或許在職場上有過豐厚的專業,但新的領域中,自己就是一個菜鳥,就像剛畢業的新鮮人,常犯錯、忘東忘西、還沒抓到訣竅,得很辛苦追上其他前輩的節奏
這些都是正常的,不要因為剛轉到新的領域,一個月、兩個月,都沒有很大的成就,就覺得自己不適合了
然而我也常說,選擇沒有對跟不對,讓你發光發熱的關鍵,是你在過程中的付出與努力
/
第二👉🏻是要有被當菜鳥的心理準備
我進入人資領域時的同事幾乎都跟我同年或是小我一兩屆,要被比自己年紀輕的人教,一開始會有點不適應,需要調適~
也因為自己是最菜的,所以很基礎很基礎的事情都是我做,例如歸檔、掃描文件、打掃,非常基礎的事項,當時心裡也會覺得,為什麼自己要做這些,會覺得自己不是為了作這麼基礎的事情才離開原本高度的位置,但現在回頭看,在新的領域我一根蔥都不是,當然只能做基礎的任務
所以剛跨領域的時候,不要想著可以做很高大上的東西,縱使自己在上一份專業中已經很資深很出色,但在新的領域就是菜菜菜菜菜,需要靠努力跟時間,才能從no body 變成有影響力、可靠的人
/
第三👉🏻是很實際的收入問題,在新的領域年資歸零,薪資比以前低是正常的
我擔任企金業務時,年收入是50W (七年前),而我的第一份人資工作月薪是30K🥲
從公司的角度來看,一個跨領域轉職的人,能力跟知識面,幾乎跟新鮮人差不多,都得從頭開始訓練,所以不會像一般上班族跳槽一樣加薪1X%,是很正常的
想要了解不同職務的薪資行情,我推薦 @1111.com.tw 的薪資公秤,裡頭資料劃分的層面很多元,可以從年資、學科背景、產業,各個不同角度來看薪資行情,資訊超完整的
/
第四👉🏻是要有求職不易的心理準備
不論已經有多少年的工作年資,不論過去有多少豐功偉業,在就業市場上,有即戰力是企業優先考慮的
曾經有求職者跟我表示,覺得自己已經有一點社會歷練,不會不知職場倫理之類的,應該比新鮮人有優勢,但其實未必,平平都是沒經驗的話,新鮮人的可塑性、爆發性可能還比較高,而且,薪資還比較低
當時我要找人資工作時,投了大概五十多家,面試兩家,但是,這兩家都不是我主動投的,等於我投的都沒找我面試 🤣
我面試的其中一家還是獵頭介紹的,另一家是我開放履歷之後,被公司的人資主管找到的,也就是我後來被錄取的第一份人資工作,也建議大家可以嘗試開放履歷,放大開口,創造更多可能
即使我在原本的領域很出色,能力被主管認同,甚至能被挖角,但以我當時的學經歷,要找人資工作就是很沒競爭力,就是菜菜菜啦
/
隔行如隔山,跨領域轉職就像新鮮人求職一樣不輕鬆
@1111.com.tw 目前有大~~送禮的活動,4/30前透過1111人力銀行找到工作,成功報到且做滿3個月,一萬元現金直接送!!!有轉職打算的你千萬別錯過!!!🤩🤩🤩🤩
不但如此,1111 也很溫馨的推出了抽免費履歷健診的活動,可以幫助要轉職的你
據我所知,1111 是自掏腰包,幫大家付費給履歷健診顧問,超佛心的
活動只到 2021/3/31
每人限報名乙次,每週抽出11名幸運得主,並於下週三公布中獎名單。
詳情可以上 1111人力銀行官網查詢,大家要趕緊把握機會阿~~~
#1111人力銀行  #轉職 #跨領域轉職 #轉職潮 #求職技巧 #履歷健診 #免費諮詢 #免費履歷健診 #職場 #找工作  #工作
2021/02/21 六小時履歷不求人
課程圓滿結束 🎉
沒想到懷孕連講六小時可以如此的累,上氣不接下氣的🤣
上課的時間過好快,很謝謝大家跟著我的快節奏
課程中小組自我引導的部分,大家的提問都好棒,有些不知不覺變成職涯引導了,雖然不在預期內,但這樣的火花真的超棒
謝謝來參加的每個人,期待你們改好的履歷🤩🤩
#履歷不求人
承接之前談過的 “面試後能不能打電話去問結果”,文中我有提到,發mail詢問會優於打電話,除非你應徵的職務是不必使用mail的,那麼,才會建議你可以打電話
/
今天分享發mail詢問面試結果時,內文該怎麼寫呢?
簡單掌握四點架構
1️⃣招呼語+自我介紹
說明你是在何時面試甚麼職務的誰
2️⃣感謝對方撥出時間面談,可增加說明對於該職務的興趣
增加說明的部份,三句以內就好,避免整封信太冗長
3️⃣表達因為什麼狀況所以想關心面試結果
首先解釋我為甚麼鼓勵大家用“關心”的字眼
遇到很多求職者來找我諮詢,問說要怎麼詢問面試結果,我發現,他們都知道該怎麼落筆,都知道內文要寫啥,但他們擔心的是 “給企業壓力”、”怕太逼人”,所以我給的建議是,可以把“詢問”的角度,換成“關心”的角度,希望這樣子能減輕求職者把信寄出去的焦慮跟擔憂
至於企業對於字眼的看法,沒有太大區別,因為知道你就是要來問的 😂
此外,大家會急著發信去問,通常是這三種原因 A.已有其他工作錄取  B.超過對方承諾回覆的時間  C.面試流程尚未走完,這三種原因該如何在信中表達的完整範本在文末
4️⃣詢問能否在甚麼時間點收到面試結果,可增加詢問若沒錄取的原因為何
這一點適用於有時間壓力的,例如,你已經等通知等兩週了,或是,你已經有其他錄取了
/
🌟🌟以下為範本
A.已有其他工作錄取 
您好,我是上週一面試OO的某某某,很感謝你們撥出時間,非常高興可以遇到與理想十分接近的團隊,由於昨日我收到了另一家公司的錄取通知,因此來信關心目前OO的面試進度,請問我能否在本週五前收到面試結果通知呢?
/
B.超過對方承諾回覆的時間 
Hi xxx~我是這個月1號有跟您面試oo的某某某,那天的面談讓我收穫許多,希望也有令你們留下良好的面談印象,由於之前我得到的資訊是面試後一週會告知結果,所以來信關心目前的面試排程是否有變化呢? 若沒有合作機會的話也盼望能收到回饋,感謝您
/
C.面試流程尚未走完
您好,我是x月x號面試oo的某某某,十分感謝oo經理的時間,從面談中發現貴公司很重視人才,當時oo經理有提到會有複試,因此來信確認我得到的資訊是否正確呢? 若貴司對於該職務的人選條件有所異動,也希望能收到通知,期待您的回復

以上範本大家記得換成自己的話喔

✨2/21履歷實體課程報名中

#招募 #人資 #職涯 #履歷 #面試 #求職諮詢 #職涯輔導 #工作 #找工作 #WORK #INTERVIEW #RECRUITMENT #HR
<履歷實體課程75折優惠中> https://www.dr <履歷實體課程75折優惠中>  https://www.dreamplayer.tw/projects/intro/169/intro�/�除非是很冷門的職務,除非是高階經理人,除非你應徵的公司開很少職缺,否則,企業招募真的只會花不到🌟十秒的時間決定要不要刷掉這封履歷
/
在我過去三份人資工作中,佔比最大的是招募
👉🏻我第一份人資工作,每天目標是要約到五個面試者�(就是那個有限制星座的公司,可以看 “找工作不是比賽,不是最優秀的得獎”  中有提到)
👉🏻我的第二份招募工作,因為有招募獎金,所以我給我自己的目標是每個月報到十個人,倒推我的到談率、錄取率跟報到率,我每天至少要面試完三個人
我主要找的職務有軟體工程師、業務、行銷
/
在條件限制情況下 + 我要追求量 + 我得當面試官 = 我在撈/篩履歷的時候,真的要快狠準,只會花不到十秒的時間決定要不要繼續看下去
如果在十秒內,我看到太多疑點,或是沒看到重點,沒看到我要的,我就會關掉履歷
如果也是在企業內全職做招募,負責篩履歷+邀約+面試的話,基本上都不會花太多時間一封一封履歷慢慢看
/
在我的第三份人資是HRBP,工作內容很多~~~樣,但招募的量一樣很多~~�在這份工作,如果我很忙,幾乎只看學經歷符合的履歷,除非在自我推薦或是人格特質摘要有吸引我,我才會點進去看,所以決定的時間,大概🌟四秒 
/
在看履歷的時候,就像看網購商品一樣,只會看符合你需求的,也會多看一眼特別的、吸引人的�/
要如何在這麼短的秒數內,吸引企業招募的眼球,是很重要的事情‼️
2/21 的履歷課程,我也會分享該如何獲得更多秒數
課程中主要是幫助大家在有目標的情況之下,優化自己的履歷,也算是在幫助企業招募,可以更快速的找到他們要的資訊,讓勞資雙方更快找到彼此⁉️

#履歷課程 #職涯引導 #自我引導 #履歷健診 #職涯顧問 #引導師 #履歷 #面試 #找工作
載入更多... 在 Instagram 上追蹤

Clubhouse @mmiriamc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大公司其實不大,小公司其實不小
  • 【轉職】跨領域轉職要有的心理準備
  • 詢問面試結果的Mail該怎麼寫? 完整告訴你!
  • 【求職】跨領域轉職的人與新鮮人,必須多投履歷的原因
  • 【求職】怎麼說明離職原因? 面試時三步驟說明離職原因
  • 【憲哥】專業讓你稱職,熱情讓你傑出

歡迎小額贊助奶粉錢 (街口支付)

歡迎小額贊助奶粉錢 (國泰KOKO)

實用線上課程(含九折折扣碼)

【PressPlay】憲哥-職涯戰役的進攻與防守

常用標籤

mail (1) 中山人管 (1) 人資 (3) 人資碩士 (1) 履歷技巧 (3) 應徵 (1) 找工作 (2) 招募 (2) 採購 (1) 新鮮人 (1) 核薪 (1) 求職 (1) 測驗 (2) 績效 (1) 職涯發展 (1) 自傳技巧 (1) 自我推薦 (1) 自我行銷 (1) 跨領域 (2) 迷思 (3) 適合 (1) 雇主品牌 (1) 離職 (2) 離職須知 (1) 面試 (3) 面試技巧 (1)

  • 73
  • 34,204





© 不只是人資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此網站是Miriam自己一磚一瓦打造,非專業工程師,比較陽春請多包涵
facebook